中台模式,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企业组织架构创新,为什么在现实中屡屡折戟沉沙?让我们从头捋一捋,看看这个故事的始末。
初创企业的无序与默契
初创企业,往往是从几个人的梦想起步。人数少,沟通靠眼神,大家一起摸爬滚打,组织结构简单,效率高。比如,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初期只有十几个人,创始人直接管理,每天开晨会明确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然而,当团队规模扩大到几十人时,沟通开始出现瓶颈,效率也开始下滑。于是,大家纷纷建立专业职能部门,希望通过明确分工和规则来提高效率。
第二曲线的挑战
随着企业的发展,业务规模迅速膨胀,共识问题随之而来。
早期靠默契和激情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明确的业务方向和限制。这就好比改革开放初期,各个省份自行摸索发展,中央不大手一把抓,避免一抓就死的情况。此时,创始团队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是企业文化和业务方向的守护者。
中台的迷思与现实
当企业进入第二曲线时,业务扩展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企业砸钱组建新团队,希望通过新鲜血液解决问题。
然而,结果往往是重复造轮子,团队之间互不信任,资源浪费严重。
比如,一家互联网公司,在业务扩展期间,成立了多个新团队,各自为政,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内耗不断。业务端把中台当成备胎,内耗不断。
中台对内盈利的荒谬
中台,本质上是企业的长远战略工具,用来构建高壁垒。如果急于在短期内盈利,不如直接独立出来做业务。
业务部门如果总想着通过外包解决问题,只能在市场上做同质化竞争,难以长大,甚至容易夭折。
比如,一家电商平台,业务部门为了节省成本,选择外包开发,而不是利用中台的技术,结果导致技术积累不足,竞争力下降。
内部沟通与绩效考核的矛盾
中台更多的是技术战略,而忽略了业务能力的整合。中台与前台业务缺乏实时反馈,绩效考核以盈利为标准,盈利如果还从业务毛利中索取,则导致协作关系变为对抗关系。
业务部门为了短期KPI,宁愿找听话的供应商,唱个K,洗个脚多爽,而不是与又臭又硬中台合作。
比如,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前台业务部门为了短期业绩,选择外部供应商,忽视了中台的长期战略价值。
战略定力的重要性
没有战略定力的管理层不适合搞中台。
如果急于求成,既想技术牛逼,又不愿对外合作,还要求中台部门盈利,这种矛盾的战略只会导致中台失败。战略得像基建项目,虽然短期内赔钱,但长期来看,隐形效益巨大。
比如,中国的高铁项目,虽然初期投入巨大,但长远来看,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业务端的短视
业务部门经常认为,中台耗费了大量资源,却没有直接带来收益,于是他们开始搞自研。
这种行为和公司整体搞中台没什么两样,结果就是内卷,战略层面没有为业务和中台匹配合理的评判机制。
业务部门为了省钱而抛弃中台,中台为了盈利而放弃平台和创新,这哪里是什么战略?这简直是两个独立的业务团队在互相拆台。
比如,一家物流公司,业务部门不愿意使用中台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自建系统,结果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中台属性被限制
中台的战略属性被误解和限制,内部沟通不畅,缺乏业务反馈,绩效考核不合理。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一个屎坑里,你看我屎我看你也是屎。前台业务为了短期业绩,选择听话的供应商,完全忽视了中台的长期战略价值。
结语
中台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企业战略定力不足、对中台定位不清、内部沟通不畅等多方面问题的综合体现。
要让中台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企业必须正确理解中台的战略意义,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构建坚实的壁垒,确保长远的发展。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台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更需要战略上的远见和坚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