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真的好吗? 这个回答戳到我心上了!
这个问题问得很令人伤感。

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下精致的利己主义有着广大市场和拥簇,并在逐渐侵蚀朴素的道德观。
我猜你肯定不相信世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相信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
不相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相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相信愿擎三尺寒剑而立,与世间诸恶玉石俱焚;
不相信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你不相信不等于没有。
也不是每个人都心里只会装着自己,总有些心怀家国天下的人前赴后继的在为你披荆斩棘,他们举着火把在黑夜中摸索着前行,而你跟在后面低着头只在乎你的影子有没有被旁人踩到。
正是因为你的质疑,才能印证前人的无私和伟岸,他们的名字会被铭记和百世传颂,你走在他们为你照亮的路上指指点点、嫌这嫌那的样子显得既无知又愚蠢。
你没有那个胸怀和担当,就不要去腹诽。

回到你问的问题上来。
有句古话说得好,读《出师表》不涕泪横流者,是为不忠也。
先主,知人善任,能得人死力,素以仁德闻世,天下苍生引颈以盼。
三顾茅庐,而请得丞相出山。

而写《出师表》时,季汉已倾,汉室血微,上将凋零,荆州已失,文臣旧将意欲偏安一隅,马无纵横之骑,兵无曹魏之众。
先主托孤于丞相,是倾国之力,拼死一搏,还是举国降曹,保取富贵?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知己者死也。
《出师表》是当治臣之罪的军令状,是怕死在半路,安排后事的遗书,是苦口婆心的规劝幼主亲贤远佞的谏言。如果顾命大臣这样掏心掏肺的跟你讲,你还要认为是逼宫,那难道不应该亡国吗?

生前,养子死在军营中,不畜养私兵,不结党营私,不贪恋美色钱财,手握重权却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为了微薄的兴复汉室的希望,放着天府之国不待,五十岁高龄翻山越岭,严寒酷暑,蚊虫猛兽,以天为盖,以地为被,艰苦卓绝的六出祁山。
死后,家无余财,仅有桑树几百供家人衣食,所荐之人无不名副其实,大权交由贤相,更将兴复汉室之志完完全全托付给了一个魏国降将,该降将季汉覆灭以后,力图复国而死。

这样的人你还觉得是在逼宫的话
那你心目中的忠诚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毕生心血托付给另一个理想主义者,而后者为其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竭尽全力,继之以死。
你所理解的忠诚应该是绝对服从,满足你的任何指令,你要东他不会往西,言必恭,事必敬,鞍前马后,提包开门,端茶递水。
但这样的忠诚不是人的,是狗的。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